大量研究表明,精神状态可以帮助改善癌症等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今天发表在JACC 心力衰竭杂志上的一篇文献综述,精神状态也可以对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积极影响。它进一步得出结论,应将精神状态视为姑息治疗干预的潜在目标,以改善这些人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结果。
“与同龄人相比,患有心力衰竭的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差,抑郁、焦虑和精神痛苦的程度较高,”杜克大学医院内科住院医师、该研究的主要作者雷切尔·S·托宾 说。研究。“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的事实是,与许多其他慢性疾病不同,心力衰竭是非常不可预测的,可能导致绝望、孤立和改变自我形象。”
美国心脏病学会和其他主要心血管学会建议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姑息治疗。精神状态是姑息治疗的核心领域,其目标是识别和解决精神问题,并为患者提供适当的精神调理资源。然而,关于精神状态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的研究有限,并且没有已知的工具来衡量它。
根据研究人员的说法,精神状态很难定义,但他们引用了几个将精神状态描述为个人如何在生活中找到意义和目的的定义,这可以与宗教信仰分开。
例如,医学研究所将精神状态定义为“人类必须在其生活中找到意义、目的和价值的需求和期望。这种需求可能是特定的需求,但即使是没有某些信仰或不是信仰成员的人。有组织的拥有赋予其生活意义和目的的信仰体系。”
研究人员对 47 篇文章进行了回顾,以探索当前心力衰竭患者的精神状态知识;描述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之间的关联,以及患者的结果;并提出该人群精神状态的临床应用和未来方向。大约有 10 种不同的仪器用于测量精神状态,有些简单,有些复杂。检查的关键数据包括:
· 在心力衰竭的姑息治疗 (PAL-HF) 试验中,与 FACIT-Sp 评估的常规护理相比,随机接受姑息治疗干预的患者的精神健康状况有所改善。FICA 精神历史工具也被用来收集有关精神的信息。
· 根据堪萨斯城心肌病问卷 (KCCQ) 和慢性病治疗-姑息治疗功能评估 (FACIT-Pal) 测量,随机接受姑息治疗的患者生活质量有所提高。他们还被发现焦虑和抑郁程度较低。
· 另一项研究发现,在为期 12 周的基于邮件的社会心理干预后,完成干预的患者以 KCCQ 衡量的生活质量更高,抑郁和寻求意义的情况也更少。在纳入的 33 名患者中,85.7% 的人认为干预是值得的。在一项试点研究中,精神咨询与提高生活质量有关,尽管没有对照组来确定效果是否显着。
“文献表明,精神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以帮助支持护理人员,并可能帮助心力衰竭患者重新入院,”托宾说。“我们建议和现在正在做的是开发一种精神状态筛查工具,类似于用于筛查抑郁症的工具。这可用于识别处于姑息治疗中的心力衰竭患者有精神痛苦的风险。然而,这只是一个开始。需要做更多的研究。”